第一百九十九章 学者到来
“鉴于贵霜和安息比邻,卫兄在诺德尔的问题上不妨和他亲近一些,也许得到一些意外收获。”
郭嘉将卫长君送出王府时还不忘提醒一句。
“多些郭大人提醒。”卫长君朝着郭嘉鞠了一躬。
卫长君走后,霍雷长长的叹了口气说道:“卫家好服气啊。”
郭嘉不置可否的笑了笑。
贵霜策略其实并不是专门给卫家准备的,只要是打算第一个在大汉以外发展的世家,唐烨就会把策略送出去。
霍雷在感叹,郭嘉却有些不以为然。他知道,这些被放出去的世家,其实全都是唐烨为后世计的棋子。
每一个出去的世家,唐烨给的建议中都有一套华夏文明的传承和社会制度的建议。
说白了,唐烨知道自己还活着的时候,他能控制住大势,但是以后社会制度的演变到底该经历怎样的过程,他却不敢肯定。所以,出去的世家,其实都是试验场。
只要华夏文明在每个世家所在地得到了传承,那么不管那种社会制度胜利了,不都是华夏吗?
这才是唐烨说的为华夏谋千秋万代的策略。
“霍兄,走吧,我带你去见张居正大人。”郭襄说完,便带着霍雷朝张居正办公的地方走去。
两天后,张骞带着卫家和霍家的人来到了西域王府。
这只浩浩荡荡的队伍中有1/3的人是学者,1/3的人是会种地的奴仆,剩下1/3的人才是卫家商队和护卫。
学者和种地奴仆的到来,着实让张居正松了口气。说实在的,西域建设的众人压在他一个人的身上,他最近确实是累坏了。卫家,霍家来的学着中,真正做学问的其实只有几个人,其他的大部分都是学有所成,能帮着治理一方的人才。
张居正在了解了这些人的能力后,按照唐烨仿效“三省六部制”指定的政务框架安排了下去,瞬间感觉轻松了不少。
学者这边,学堂已经建好,他们可以直接开始授课。
学堂的定义让霍雷眼前一亮——任何一个纯粹的学着都无法拒绝教化万民的诱惑,只是西域的学堂不仅仅只教授儒学,让他稍微有些抵触。
好在,儒学在学堂中占据的比例还是最重得,霍雷这才没有去找唐烨理论。
学生学习六年,想顺利从学堂拿到毕业证,儒学是必须要及格的。其他诸如算术,工学(土木工程建设和机械制造),医学,政治,农学,指挥学等,只要有两科及格就行。
从学院毕业的学生,西域将根据他们每一年的成绩和个人意愿,将其分配到对应的岗位实习。若是能顺利渡过半年的实习期,那就能在西域拥有一份正式的工作。
这是唐烨根据系统的梳理做出了人才选拔方式。目前是试验阶段,已经向刘彻报备,若是在西域行得通,以后大汉都会采用这种人才选择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在为科考做准备。同时也不难看出,唐烨也将西域作为了探索大汉前进道路的试验场。
当然,要想进入学堂,那自身必须有一定的学识基础。目前来说,唐烨还不敢将“有教无类”这个东西给摆出来,因为这会出动世家那根敏感的神经。
“现在,主公的拼图就只差医院了,希望华神医早点来吧。”
张居正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有西凉的积蓄,有大汉的支持,西域的发展才得以全面铺开。
直到这个时候,张居正才真的明白唐烨的算计永远比他们快一步。
另一边,张骞在听到唐烨讲诉了各种农作物,特别是杂交水稻的消息后,直接被吓到了。
“唐王,你说的都是真的?”张骞简直不敢相信这世界上居然会存在杂交水稻这种东西。
“你看我像是说大话的人吗?”唐烨笑了笑,探手从怀中取出一本小册子递给张骞,继续道:“这本小册子上记载了我刚才给你说的玉米,杂交水稻在种植过程的注意事项。只要你按我说的去做,两年后,大汉将不会再出现粮食问题。三年后,我留在长安的第一份计划就该结束了。到时候,一大批劳动力被解放出来,你们就可以开启第二个三年计划了。”
张骞接过小册子,直接翻到了杂交水稻的种植那一部分,详细的看了起来。
小册子上所记录的信息自然是系统给整理的。其中包含了种植地的选择,田地的处理,种子的处理,农机肥等等方面,相当详细。
方法并不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