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尚书脸颊抽动,频率一点都不自然:“回圣人话,指挥使夫人在老臣府上时,倒是颇喜爱打猎。”
这也不算是乱说,至少他没承认他家四娘会耍刀弄枪,不算是欺君。认真说来,冯老御史估计绝对不会反对自己这翻见解的。毕竟那是亲眼见识过自家孙女动武摔东西的唯一见证人呢。
杜老丞相听到老尚书把他家小娘子称作指挥使夫人,不厚道的笑出来了。这老头到底多不愿意承认他们文人府上出来一个舞刀弄枪的小娘子呀。
圣人也从老尚书那生硬的称呼上听出来了其中的无奈。跟着说到:“老尚书不必如此,难怪从不听闻府上四娘子有何才艺,原来如此。”
华老尚书黑脸,那丫头根本就没有才艺,脾气大倒是能排上名号。
然后圣人就笑了:“呵呵,这池二郎到是好福气,竟然能从文人府邸,娶到一个如此娘子。身边的丫头们都是上马能打仗的。池二郎赚了呢。这出行多带些这样的人手有何不可呀。当然了还是老尚书本事。”
想到老尚书未必愿意听到下面的赞扬,才勉强忍住没有继续夸奖。
华老尚书:“都是女子无知,不知道持家恭顺,整日里瞎胡闹。”
杜老丞相顺着圣人的心意:“老尚书此话差异,武将家的女眷,哪个不是如此。再说了府上小娘子嫁的侯府,如此才是夫唱妇随吗。”
华老尚书倒也不怕圣人真的去查,本来那倒霉孩子就没少干过这种不着调的事情,不过还是给自己留后路:“都是瞎胡闹,她懂什么呀。那么一群女眷不过给二郎凭填负累而已。”
圣人宽慰:“心意总是好的。老尚书就不要介怀了,孩子们总是要摔摔跟头才知道疼的。”
可见圣人也不认为,那华府的文人小娘子能折腾出来什么动静。
此刻的华老尚书到真的忧心了,他家孙女什么德行,没人比他更明白了,再带着这些人手,还不知道折腾出来多大的动静呢,他老人家也不知道能不能兜住,豪言壮语都跟池二郎说出去了。
老尚书后悔了,回头就逼着自家儿子在整出来点什么才好。随时给那倒霉孩子备用呀。
老尚书走出书房的时候,觉得浑身跟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实在太费心了。
想他在尚书位上十几年兢兢业业,工作上都没有被圣人如此关照过呢。哎还是那句话,儿女是债,孙女也是债。(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九章 民风
辽东地广人稀,物产稀薄,在芳姐他们这群适应了京城气候的京城人士眼里,辽东算的上是苦寒之地。
过了锦州越往外走,小厮婆子们一个个眉头皱的越紧。
出门时候的兴奋早就随着天气变化而低沉了,甚至有人私下里面都在说,自家郎君是被贬到这等环境来的。
到如今还没有人敢在明面上哭出来,那是这些人都在揣摩自家郎君同夫人的心思,怎么就不见夫人眉梢眼角丝毫的惧意呢。
就是没有出过远门的阿寿都难免担心:“也不知道辽东那地方到底如何,如今才不过十月份而已呢,到了寒冬腊月该当多冷呀,小娘子可如何受得了呀。”
双冒不过抬眼看看外面刮的人脸皮生疼的东北风而已,就若无其事的低头开始做手上的皮袄子。跟引雷山那等地方比起来,这里才到哪呀,冷点而已,至少不要人命的好不好。
倒是阿福搓搓冷的有点僵硬的双手,笑呵呵的说道:“阿寿你放心吧,小娘子定然比咱们要适应的好的,只是那些婆子丫头什么的,阿寿要费点心,莫要让他们多话,饶了小娘子的好兴致才是。”
阿寿想到自家夫人的时候,眉头才稍稍的放开些,想到自家夫人自从出了锦州之地,每日早晚都要带着一群的婆子丫头们在驿站有限的地方里面走动。
当然了夫人作此提议的时候,打出来的旗号是,生命在于运动,大家觉得这里冷,那就是大家的运动量不够。每日里多走走,多动动,活动一下筋骨,自然就不在畏惧严寒了。
不知道是不是夫人动员的好,反正到了现在,那些不愿意走动的丫头婆子,到了晚上都自动在院子里面出来活动一下手脚。
阿寿每每想到一大群人在有限的院子里面没有规矩的乱晃悠。都会觉得脑门青筋暴起。别说向来注重规矩的李妈妈同孙妈妈了。
只是小娘子下了这个命令,而且效果虽然不大,但多少还是有的。两位妈妈也只能忍了。走动之后僵直的手脚真的不那么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