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忍耐不住,倏地从河里跳起,扑向那块叉烧。它打算速战速决,一拿到那块叉烧,就立即跳回河里。
砰!
林皓立即瞬移过去,挥动手中的低配版如意金箍棒,拦腰扫中那只水猴子,将它挑飞到平地上。
嗖!嗖嗖嗖!嗖嗖嗖嗖嗖!
方柔张弓搭箭,飞快地射出一支支利箭,落在那只水猴子的身上,每一支都是击中它的心口。
她手中的弓箭,是从大观园靶场中取来的,虽然在灵界中使用的只是那弓箭的投影,但是被林皓灌注灵力之后,具备穿透和击退效果。
林皓施展五行八卦棍,瞬移追击,使得那只水猴子一直浮空,根本没有机会逃回河里。
方柔射出的利箭,虽然对那只水猴子无法造成太大的伤害,但是积少成多,一旦将它击杀,她就可以升一级。
多出的经验值,也就是怨气,会被昊天塔自动转化为灵石,让她可以购买非遗商城中的商品。
半个小时之后,那只水猴子已快毙命,被林皓一棍挑飞。
嗖!
方柔跟林皓配合无间,立即一箭飞出,贯穿那只水猴子的喉咙,瞬间一股暖流涌遍全身,顺利升到1级。
剩下的怨气,自动转化为十块灵石,存放在昊天塔中。
“阿柔,就帮你兑换《初级射术》喽。”
“好。”方柔微笑着点点头。
林皓只是一个念头,那十块灵石就已消失,随即一团金光落在他的手中。
他拿着那团金光,往方柔的脑门轻轻一拍,瞬间消失。
片刻之间,方柔已学会初级射术,在使用弓箭、枪械时,威力和准头都会大大提升。
林皓看得眼馋,决定等以后存够灵石,也兑换初级射术,提升自己的远程攻击能力。
中国的射术源远流长,其中南山射箭非常出名。
这种射术是在明代时传入qh省乐都县,至清代成形,历数百年而不衰。
据青海师范大学的学者巴盖措考证,“南山射箭”的风俗,至少可以追溯到五百多年前的明朝中期。
当地藏族群众为抵御周边部族欺辱,大多擅长骑射,并形成独特的射箭文化。
同时由于该地区多民族聚居,受藏族群众影响,当地汉、土、回等民族也渐渐喜欢上了这项运动,并逐渐形成“人人能射,户户备弓”的风俗。
射箭比赛一般以村为单位进行,实行主客场赛制。
整个射箭活动,分为‘祭弓、请窬、布排箭场、比赛、置公馆、送箭手’等几个环节。
祭弓是整个比赛活动的序幕,箭手们身穿民族服装,背上弓箭,带上青稞酒、酥油茶等,来到鄂博处,燃起桑烟,献上祭品。
他们将一支缠绕有羊毛和彩带的箭锸在鄂博上,虔诚叩拜,以顺时针方向围鄂博转三圈之后,全体箭手高吼着朝村里的集合点奔去,开始烧箭茶。
请箭仪式是主方选两名优秀队员背上弓箭,带上礼品,到客方村邀请参加射箭比赛。
射箭比赛中的记分方式,较为独特。
在箭场两面各挖一个小坑,双方都捡来蛋状圆石,每射中一箭,即捡圆石一枚,投入坑中,两轮结算一次,以石多者为赢家。
在比赛中,被称为盖靶子的比赛,是指比赛最后的三箭,通常邀请该村的神箭手来参加。
比赛结束,主箭手在家中款待客方箭手们,此环节称为置公馆。
南山射箭活动的最后环节,为送箭手,多由主方村的女人们,用歌声送客方箭手们。
南山射箭场一般设置在村里较为平坦、开阔处,箭手们所用的弓是民间弓匠制作的牛角弓,箭是木杆铁镞,箭尾带有羽毛。
靶是用杨树或柳树的树枝编制而成,约一米多见方,中间涂有碗口大的红心,叫做“月儿”。
靶顶插有四至六面小彩旗,用以醒目和辨别风向、风力。
在起射线后边分客、主两方,放着两堆蛋形石,作记分石,俗称“羊儿”。
每到夏季,乐都南山地区各乡镇都举办射箭比赛,以乡村之间的比赛、擂台赛、邀请赛、集中赛、分散赛等多种形式进行,参加人数众多。
南山射箭同时也是“花儿会”和物资交流会,每逢比赛日,各方商贩云集,观看的群众唱起当地藏族情歌“花儿”和“拉伊”,整个赛场气氛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