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辈出,佳作不断,针灸疗法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针灸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
以及361个腧穴、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症,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
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已传播到其它国家和地区,并且开花结果,繁衍出一些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
到目前为止,针灸已经传播到世界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针灸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应该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
林皓每次看那些以中医为题材的影视剧时,就心潮澎湃,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学医呢?
不过读高中的时候,好像报考医学类大学,会考很多跟化学有关的知识,他的理科成绩比较差,所以不敢去报考。
之前他在非遗商城中兑换的初级针灸术,是用灵力来施展的,对那些怨灵或许有效。如果用在活人身上,不知效果如何,也不敢轻易尝试。
那么,如此神秘的针灸医术,是如何演化来的呢?
据说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属针灸术的历史最为久远,可以追溯到数万年,甚至是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算得上是整个中医的开端。
如今一块现存的汉代画像石上,绘有一个人首鹊身的神鸟,执一根石针刺向人体,以此治病。
据说,这幅针灸行医图中的鸟,就是古代名医扁鹊的化身。
传说,约2500年前的一天,扁鹊路过赵国时,听闻赵国太子猝然故去。
医者父母心,尽管人已逝去,扁鹊还是仔细询问了太子的发病过程和死去时间,稍作推断后,坚持认为太子并没有真正死去,只是患了尸厥症(休克)。
于是,他马上禀明国君,说自己可以救活太子,并吩咐徒弟子阳研磨石针。
半信半疑的国君,准许了扁鹊的请求。
谁知,就在扁鹊针刺太子的三阳五会穴后,不一会,太子竟然坐起来了。
死而复生的太子,让扁鹊的医术得到更多人的认可,“神医”之名也就此传播开来。
关于针灸的起源,古书记载颇多。
如2世纪皇普谧编纂的《帝王世纪》中,记载伏羲氏“尝味百草而制九针”,7世纪时孙思邈《千金要方?序》又说“皇帝受命,创制九针”等。
这些早已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针具还是针灸术,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而不是个人的发明创造。
早在远古时期,生活条件恶劣,我们的祖先经常会受伤。
很多时候伤口会感染化脓,实在是疼痛难忍,原始人会用尖锐的石块或磨尖的石器,刺破患处,排出脓,放出血来,减轻疼痛。
后来发展到对于其它一些疼痛,比如头疼,肚子疼,或是四肢关节处的酸疼,他们也会无意识地捡起石头敲几下。
渐渐的,他们发现敲一敲之后,疼痛竟然减轻了许多。
这样的情况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刺伤或是敲打身体的某一部位,反而能缓解疼痛。
久而久之,聪明的先人发明了针刺疗法。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制作石器水平有所提升,石器被磨得更加光滑。更多精致、样式各异的石器被磨制出来,专门用来治病。
这就是“砭石”,算得上是最古老的医疗器械和外科手术工具。
后来,冶金技术的发明,促使了针刺用具的改进。
战国时期,青铜针、金针、银针、铁针等相继问世,代替了贬石、骨针等简单磨制而成的自然针。
金属针更为精细、尖锐,增加了进针深度,也减轻了治疗时的疼痛。
这一改革扩大了针刺的应用范围,加快了针灸术的发展进程。
新中国诞生后,针灸疗法迎来了第二次的改革,得益于低频低压脉冲电流的引入。
超短波、微波、共鸣火花、激光、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