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兴亡云烟事 > 二十三 仓黄叹良弓 1

二十三 仓黄叹良弓 1

,哪有陈封今日?陈封敢不恭肃以待?”

说笑一回,袁端道:“崇恩,如今你大功已成,仍旧回都任熊飞军都指挥使,却也不必心急,好生休养些时日再上任不迟。你荐举升赏的有功将弁圣上都一一准了,这可也是天大的恩赏了。只一人,我想再细问问你,你奏疏之中,奏请以显爵封赏夔州乐籍,却未言及其人如何,可任何职。如今圣上封乐籍为县侯,赏特进,又赐其府邸,在梁都闲居。崇恩,我知你意,此人初降,难知其根底,目下不可大用。然现下毕竟正是用人之时,武将尤其难得,若是能用而不用,岂不是朝廷不能人尽其才,知人善用?那便是我等宰辅之责了。是以我便想问问崇恩,你以为此人如何,可能为将否?”

陈封沉吟片刻,道:“回禀相公,我与乐籍只有一面之缘,相交甚浅,我见其人豪爽诚实,信守然诺,于兵事也颇有见识。然也仅此而已,余则实是知之不深,不敢妄下断语。夔州能降,全凭裴桑鼎,桑鼎能凭口舌说动乐籍来降,必是深知其人,何况二人相处十余日。不如便请桑鼎说说如何?”

袁端道:“确是如此,桑鼎这番功劳,实是大长我政事堂脸面。那便请桑鼎说说,这乐籍可用否?”

裴绪拱手道:“禀相公,职下与乐籍相处十余日,确是略知其人一二,以裴绪之见,乐籍有将帅之才,又有忠义之心,其人可用。”

略顿一顿,裴绪接道:“乐氏一族世镇夔州,如今已垂五十年,乐籍掌夔州事也有十余年,夔州一郡在其治下,兵强马壮,百姓富足,民只知乐氏而不知蜀主,可知其有统帅之才。职下说降之时,许以其高官显爵,却未许其永镇夔州,乐籍争之而不得,便也作罢,其后朝廷果以高官显爵封赏之,乐籍便也如约交出兵权,坦然入都见驾,可知其正如陈都司所言之信守然诺。乐氏事蜀数十年,为蜀国东部门户,然自孟焱继蜀主之位后,因其荒淫无道,乐籍再不听其号令,我大军围成都之时,孟焱数次传诏,命乐籍挥师勤王,两方虽唇齿相依,乐籍仍旧不愿救成都,此皆因乐籍有忠义之心,不值孟焱久矣。而我大郑为天下正统,素以仁义治国,行仁政于天下,乐籍愿归降我大郑,非只裴绪一人之功,亦是为此。是以裴绪以为,乐籍必能忠于我大郑,为我所用。”

裴绪又是一拱手道:“此是裴绪浅见,请相公明查。”

袁端道:“嗯,桑鼎言之有理。若如此,这乐籍当可为我所用。”

陈封道:“相公,有一事在我初定成都之时便已思及,然因时机未到,便也一直未曾提及。陈封以为,这乐籍虽可用,却不可现下便用。乐籍初投我大郑,又得高位,必是心雄万夫,视我大郑军功如探囊取物。如今圣上命其在都闲居,正可磨其心志,灭其威风,待到数年之后,其渐渐消沉之时,再用之为将,他方会感我大郑恩德,忠心报效我大郑。”

陈封又道:“乐籍麾下三万兵马,我已命将其打散,分别补入我伐蜀各卫之中。此是他旧部,纵然启用乐籍,也万万不可再命他统属。我定成都之时,便念及巴蜀四郡,人口大约有八百万之众,蜀中又是产粮重地。得此四郡,除乐籍三万兵马外,至少还可再征五万兵马,编入禁军之中。然我初得蜀地,人心未定,民心未附,若贸然征兵,只怕惹出民乱来,因此我便未提及此事。待三、五年之后,蜀地归心,百姓臣服,朝廷便可在蜀地征兵了。那时征上五万兵马,我大郑禁军便再添两卫精锐之师,或可再多征些兵马,成一新军,便以乐籍为都指挥使,则我大郑兵锋便可直指天下了。”

袁端道:“若要征伐天下,现下的四十万禁军确是少了些,如今得了土地、人口、粮食,自然要多征些兵马了。崇恩所言不差,现下也确是时机未到,待到蜀地归心之时,此策断然可行。崇恩,此事你也可呈奏圣上,看圣上是何主意,至于用何人为将,到时还要圣上钦定才是。”

陈封道:“是,自然要圣上拿主意。这事也确不可心急,我大郑广施仁政,与民休息,三年内,定可使蜀地民心归附。”

袁端道:“原本只想与崇恩你闲谈几句,却不想竟又说起政事来。此次战事还有许多事未听崇恩谈及,然时辰将近,崇恩便去紫宸殿候见罢,过后闲暇时再说便是。桑鼎,圣上见过崇恩后,还要召见你,你且这此间等候罢。”

陈封站起身来道:“是,待闲暇时陈封再将前方战事说与相公听,却只怕相公不得空闲。圣上召见,陈封不敢耽搁,这便去候见了。”说罢团团一揖,辞了出去。

众人都起身相送,袁端、宋质率政事堂一众人直送到政事堂院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