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剑来(1-42册)精校版 > 第334章 事多如牛毛

第334章 事多如牛毛

得揭不开锅了,闲着也是闲着,读书也读不出个肚子饱来,就会有事没事一起站在门口,眼巴巴等着少年一封家书的到来。其实信上边写了什么两人都不在乎,反正等的也不是信,而是随家书一并寄来的那笔修金,也就是外乡少年与当地秀才拜师求学的薪水。

钱是英雄胆哪,偶尔碰到一些节庆日子,例如至圣先师的诞辰,远在宝瓶洲的东家还会为名义上的“西席先生”送一笔节敬,给个银钱多寡不定的节庚包。

穷酸秀才第一次跟银票打交道,就是收了一笔极丰厚的节敬。

那次收到少年的家书,只有一封轻飘飘的书信,秀才使劲抖了抖,别说碎银子了,都没个铜钱的声响。秀才傻眼了,少年便蹲在门口,双手笼袖,其实挺愧疚的。家里不是没钱,但是爷爷埋怨他私自离家出走,一走就走那么远,竟敢直接从宝瓶洲走到中土神洲,还找了个只有秀才功名的小国书生当先生。其实以宝瓶洲崔氏的家底,找个书院君子贤人当家塾先生都不难,所以崔氏每次给钱给得极为抠搜。

当时还不老的秀才倒是没有埋怨自己的学生,反而安慰少年:“怨不着谁,得怪先生的学问不深,讨你家长辈的嫌了。”

因为上一封家书的末尾,少年的爷爷给了个几十字的科举制艺策题,算是考校秀才的真才实学。秀才挑灯通宵,硬生生熬出一篇千余字的答卷,只觉得一肚子学问都给掏空了。他实在不擅长这些,若是真擅长,早他娘的考中进士了不是?等到少年的回信一寄出去,秀才其实就后悔了——实在是担心以后的修金和节敬都跟着驿骑一起跑没影了。

少年从先生手中一把抓过那信封,使劲攥成一团,丢到小巷对面的墙壁上,结果信封滚回了眼前,气得少年就要起身去踩上几脚,又被先生拉住胳膊。

少年赌气道:“这么个破家,回个屁,以后都不回去了。”

“不许说气话。”

秀才将少年拽回原位,一拍学生的脑袋,起身去捡回地上的信封,轻轻抹平,打开一看,里面就两张纸。一张是家书,上边除了一些老调重弹的长辈话语,末尾还有一句:“你这先生学问一般,不过秀才功名多半是真的,字不错。”

另一张就是货真价实的银票了,足有百两。

秀才笑得合不拢嘴,一旁的少年也笑容灿烂。

在那之后,秀才好不容易又攒下些银子,在学生的怂恿之下,开设了一家门馆,算是可以正式收徒授业了,从讲授蒙学转为传道经学。

这其实也是秀才自己最憧憬的事情,毕竟总跟一帮穿开裆裤的孩子每天之乎者也不是个滋味。是因为愧对一肚子圣贤学问?可拉倒吧,还不是挣钱少!

后来那些年,秀才又多收了几个学生,四个嫡传弟子里边,老大一直是钱袋子,跟着秀才年月最久,老二是个混吃混喝的二愣子,老三空有一身腱子肉,也是个兜里没钱的,饭量倒是不小。那几年,秀才总觉得自己被坑了,幸亏老大不知道从哪里拐了个孩子回来,聪明,灵秀,瞧着就让人打心底里喜欢,一看就是个读书种子。才情最高的首徒好像对科举很排斥,脾气还执拗,多半是指望不上,所以能不能冒出个进士老爷,就得看这个小弟子了,不偏袒他偏袒谁?

在那之后,秀才总算是过上了以往做梦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就连自己那些文字都版刻出书了,虽说销量一般,但是对一个做学问的读书人来说,等于是立言一事有了个着落,秀才哪敢奢望更多。

除了老三君倩,其实崔瀺、左右、齐静春都是这个秀才一年年看着从少年变成青年的。

很多年之后,秀才也变成了老秀才,终于还收了个关门弟子,陈平安。

至于什么“文圣的学问天惊地怪,鲜有其匹”,什么“文圣于儒家文脉有擎天架海之功”,夸也好,骂也罢,老秀才都没怎么当真:你们愿意夸愿意骂,都各有各的道理,反正不耽误我当教书匠,给那几个学生当先生。

老秀才唯一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几个学生受委屈。

下出过彩云局的浩然绣虎在欺师灭祖叛出文圣一脉之后,在浩然天下藏头藏尾,颠沛流离多年,最终选择宝瓶洲北方一个蛮夷之地作为落脚点,担任国师,要将事功学问传道一国甚至一洲。

崔瀺当年回到宝瓶洲之后,一次都没有回过崔氏家族。

老秀才知道为什么崔瀺一半是愧疚,一半是愤怒。

在异乡的大骊京城,国师崔瀺给自己的书楼取名为人云亦云。

老秀才来到阁楼上,通过窗口望向窗外。

人见飞鸟追云,皆追之不及。

这次崔东山愿意主动请缨担任下宗宗主是好事,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