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剑来(1-42册)精校版 > 第413章 年少曾学登山法

第413章 年少曾学登山法

牒,朝廷这边历来是承认的。贫道走门路,打点关系,花了足足八十两银子,真金白银买来的度牒,莫说是玉宣国,便是大骊京城都敢去。这就叫有理走遍天下,身正不怕影子斜。”

等于用八十两银子买了一张护身符,要是没有这层身份,外乡道士想要在这摆摊挣钱,恐怕会被那些衙门胥吏剥掉几层皮。

女子点头笑道:“是极,斜封官怎就不是官了?”

她姓薛名如意,是鬼物,只不过与那厉鬼凶煞不沾边,光天化日之下都能行走无碍,只有附近县衙升堂,响起胥吏木棒敲地声“威武”声,她才会避入屋内。

道士从袖中摸出一纸兜花饼,交给那个红裙女鬼,这就是他需要支付的第二笔租金了。每天摆完摊子,都得花点小钱,买点京城特色吃食,孝敬这位宅子的“女主人”,不然她就会作妖闹鬼,不伤人,但是会整宿喧哗,在窗外晃荡,让人不得清闲,想要睡个安稳觉就是奢望。

时日一久,相互间摸清了脾气,如今双方算是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了,甚至平时还能闲聊几句,道士经常会与她请教一些鬼物之属行走阴冥路上的规矩。

这个相貌显老的道士吴镝,据说都已经想好以后的道号了,取个谐音,就叫“无敌”。

她是阴灵,无所谓饮食,但是宅子这边却有个俗子邻居,必须享用一日三餐。她有些埋怨道:“吴镝,今儿怎么这么晚才回?都饿了,赶紧下厨,给张侯做顿好吃的,他正是长个儿的时候,可不能胡乱将就。张侯马上就要参加院试了,能否入泮在此一举,若是考不中秀才,我就怨你。”

道士天生脾气好,没架子,寄人篱下嘛,嘴上连连应承下来,说放好家伙什就去灶房开工。

这个道士是个不亏待自己的,喜欢穷讲究,比如做一碗面条,除了备好料酒,各种浇头,光是油辣子就有四五种,搭配剁好的姜葱蒜……就那么一浇,哧哧作响,再趁热端上桌,味道绝了。

道士去了厨房,手脚娴熟,很快就做好了一桌子家常菜,红裙女子帮忙“端菜”上桌,一盘盘菜如一条悬空水流,飘落在桌。

女鬼再去喊来隔壁宅子那个名叫张侯的少年读书郎,她之所以在此徘徊不去,就是为了某个山盟海誓,照顾对方的后人。

京城重地,附近就有座县城隍庙,与宅子只隔着一条街,就是京城两座县衙之一,衙署后边有座衙神祠。为何城隍和衙神会对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因为都城隍庙内某位上司的暗中提点。

饭桌上,道士显摆自己与县衙盐房典吏的关系不浅,说昨天在衙神祠里边召开了一场内部议事,很快就会有几个屡教不改、触犯房规的“白书”,被县衙老爷一怒之下逐出县衙了。他们当然可以改个名字再进入某房谋生,可不花费个三五十两银子的班规和案费,休想在衙神祠那边议事过关……

张侯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每次听到吴镝聊这些有的没的,少年都会不耐烦,只是硬忍着不开口。一县衙署除了六房,还有盐、仓、柬和承受四房,总计十房,在这里当差的书办胥吏和衙役,又分在册和“不在册”的。所谓“不在册”,其实又分两种,分别掌握在吏房和各房典吏手中,故而衙役数量之多,动辄数百人,恐怕连极为勤政的县令都弄不清楚具体人数。哪怕是按照朝廷定额设置、“吃皇粮”的经制书吏,都谈不上有什么地位,就更别提那些都属于贱业的各房各班成员了,也难怪少年会厌烦这些鸡零狗碎、毫无用处的小道消息。

红裙女子察觉到少年的不悦,她立即瞪了眼道士,暗示他别提这些大煞风景的无趣事务了。

道士举杯抿了一口酒,笑道:“像我这种跑江湖的,消息就是财路,难免要跟三教九流打交道。话说回来,像张公子这些苦读圣贤书的读书人,自然是奔着经世济民,以后在庙堂和官场施展抱负去的,可若是多知道些下边的门道,也是好事。以后哪天真要中举了,再金榜题名,当了官,就不至于被身边的幕僚师爷和底下的胥吏们随便糊弄过去。否则与衙门外边的老百姓隔了一层,一门之隔,就是天壤之别,身为一地父母官、亲民官,如何能够真正体察民间疾苦呢?”

她难得点头附和道:“吴镝除了会点鬼画符的三脚猫功夫,他这个假道士,估计连名字都是假的,可是这几句话,还算有几分真知灼见。艺多不压身,跟钱多不压手是一个道理,就像吴镝所说,多知道些官场内幕,即便不是好事,也算不得坏事。”

说实话,她待在这条街数百年了,有时候觉得闷了,也偶尔会去“旁听”衙神祠或是城隍庙的内部议事,但是真正涉及一县阳间官场的流转内幕,恐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