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刘协的安慰和理解,刘备的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要不然,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总不能说,成都那边有人不欢迎你,而且人还不在少数,所以陛下你就先待在荆州吧。
“好了,饭菜都快凉了,咱们边吃边聊。”刘协笑着让道。
气氛渐渐缓和了,几人多少都吃了一些。
关羽心事很重,忍不住说道:“让陛下留在荆州,实在委屈了。”
刘协摇了摇头,“云长此言差矣,皇叔正忙着进兵汉中,他做这些,完全是为了早日复兴大汉,所以就算朕真的去了成都,很快我们君臣也会分开啊。”
刘协轻松的帮刘备打了个圆场。
其实去哪里都一样,去成都,无非就是好听一些,显得更体面。
吃了一口菜,刘协语重心长的说道:“自董卓祸乱以来,天下已经乱了几十年,朕现在只想早日结束这个乱世,皇叔和云长也和朕是一样的想法,只要我们目标一致,很多事情大可不必太在意,早日还天下的百姓一个太平这才是最重要的。”
刘备用力点头,泪水又差一点从眼中涌出。
这个时候的刘备,完全没有私心,一心匡扶汉室,即便法正等人有不同的意见,刘备的态度也非常坚决!
刘协的理解和信任,也让刘备有了更强大的动力和信心。
随后刘备提议,先定都江陵,免得被人抓住口实,刘协没有反对。
饭后,几人还一同见了诸葛瑾,诸葛瑾来到江陵已经有一段日子了,他主要是想弄明白刘备的态度。
他来的时候,三人刚刚一同吃过饭,见他们君臣和睦,有说有笑,诸葛瑾也有些羡慕。
刘协率先开口,“子瑜,朕和皇叔已经商量过了,以大局为重,皇叔眼下正忙于夺取汉中,迎驾之事暂且推后,你回去告诉吴侯,两家既然是盟友,他理应予以配合,让他也一同北伐,再次出兵合肥!”
刘备感激的看向皇帝,明明是自己不方便迎驾,结果,刘协却把事情揽在自己身上。
诸葛瑾点了点头,“好的,回去之后,我会如实向吴侯禀报。”
其实,这个时候,孙权还没有封侯,吴侯的称呼,原本是属于孙策的。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孙策派张纮向朝廷进贡。曹操安抚孙策与之结亲,上表奏准任命他为讨逆将军,加封为吴侯。
孙策死后,孙权继位,曹操表奏天子封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才表奏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
孙权从未当过吴侯,只是江东仍遵循孙策时期的旧例,史书中也以吴侯这么称呼他。
而刘协上次见到诸葛瑾,就已经这么称呼了,等于刘协代表朝廷,提升了孙权的地位。
之前吴侯,只是江东的文武按照孙策时的惯例称呼他,刘协则把这个称呼,正式公开,予以认可了!
因为刘协考虑到孙刘现在还是同盟的关系,从大局出发,他更希望孙刘关系更紧密一些,让他一同北伐,哪怕孙权不出力,至少也别使什么绊子。
当然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刘协的安抚也不一定就能让孙权不再惦记荆州。
至少,暂时双方的关系能维持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
一个吴侯的称号而已,刘协觉得不算什么。
曹操都已经称王了,刘备如今也做了汉公,如果孙权连个侯爵都捞不到,那也有点说不过去,孙权内心肯定不平衡。
诸葛瑾其实已经提前写信送往了建业,孙权非常高兴,坐镇江东,作为和曹操刘备并驾齐驱的一方诸侯,区区一个讨虏将军,早就无法满足孙权的野心了。
过了一会,刘协话锋一转,“子瑜,还有一件事,朕想要说一下。”
诸葛瑾忙恭敬的问道:“陛下乃九五之尊,您只管吩咐就行。”
刘协点了点头,“孙刘结盟多年,一向同进同退,反正都不是外人,那朕就直说了。”
诸葛瑾认真的听着,哪知刘协一出口,就让他深深的皱起了眉头。
“当初,吴国太身体不适,吴侯把郡主接了回去,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么久,朕相信,吴国太的身体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郡主毕竟已经嫁人,是皇叔明媒正娶的女人,想必吴侯也不忍心让他们夫妻长久离散吧。”
刘协措辞很委婉,绝不说孙权是故意把人给接走的。
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