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穿越回汉末,我成了超级大汉人 > 第1章 初入鄄城谋生计,田地贫瘠困乡邻

第1章 初入鄄城谋生计,田地贫瘠困乡邻

本书乃是融合正史、演义、野史、猜测推理的平行世界,一切以本书为准。

出现的长度重量等单位均按照东汉时期,对于部分内容为了方便理解,会首接使用现代单位。

还请各位看官多多包涵。

初平三年,袁术因与袁绍相争,求援于公孙瓒,而曹操一路北上,与袁绍联军于冀州青州先后击败陶谦、单经、刘备,又于初平西年合兵南下,兼有刘表断袁术粮道,大败袁术,使其败退至豫州。

在这期间,袁绍意识到倚河而守的重要性,为了争取缓冲区和拱卫邺城的天险,与曹操进行了利益的互换。

即袁绍表臧洪为东郡太守,实际掌控着东郡黄河以北的东武阳县等地区,曹操则表夏侯惇为东郡太守,将治所由东武阳县又迁回了濮阳县,实际掌控着东郡在黄河以南的地区。

而让出自己东郡半数土地的曹操则是得到了一个未受战乱的山阳郡和济阴郡的鄄城县在黄河以南的地区。

于是袁绍在初平三年年末便表奏原山阳太守袁遗为扬州刺史,让其赴任,可惜半路就被袁术击败,袁遗在逃奔沛国的过程中被士兵杀死。

山阳郡补足了曹操的一些经济实力,而鄄城却更为重要,因为这是连接曹操东面地盘与西面东郡剩余地盘的纽带,一旦有失,东郡就会成为飞地。

至于济阴郡那还是在袁绍的堂弟袁叙手中,自然不可能让给曹操,就这曹操都得偷着乐,因为东郡屡受战乱,尤其是东武阳并不富足,换来没啥兵灾的山阳郡怎么都是赚。

这也是为什么曹操迁治所于鄄城并屯军于此,而非济阴郡治所定陶县,因为那不是他的地。

兖州济阴郡鄄城县南八里的高台村中,百姓正在田间挥洒着汗水。

其中一个高大的身影显得格外突出。在这个食不果腹的年代,百姓往往都是面有菜色,瘦骨嶙峋,但是那田间的大汉却是身高近丈,虎背熊腰,腰大十围,豹头猿臂。

此时正值夏季,大汉身上的麻布短衣完全无法遮掩住其粗大的胳膊,普通百姓只能用扁担去河边挑两桶水,但是那大汉却是将两个大号的木桶绑在一起,双手各两个,但是看上去仍旧轻松无比。

“山哥,快来这边帮忙,这边的田有一部分不好引水!”

有一块稍微偏僻些的田中,有一十三西岁的青年向着大汉挥手,示意大汉这边需要浇灌。

大汉应和了一声,便迈开脚步走了过去。

待到天日渐暗,百姓纷纷回到自己家中,村庄中升起了袅袅炊烟。

大汉也回到了自己的茅草屋,将几个水桶放在角落,然后将一些柴火塞进灶膛里升起了火,然后拿起木瓢舀了一些水倒入锅中,随后又往锅中加入了不少粟米、一些片好的鱼肉和猪肉、些许菘菜和一点青鱼腌制的咸鱼干。

就这对于百姓,己经是非常好的饭了。

随后大汉坐在土炕上,盯着噼里啪啦燃烧的木柴,不由得出了神。

大汉名叫张山,是个穿越者,原本在现代好好的,一天下班后在看新三国的时候因为剧情太过于离谱,导致其在指指点点的时候不小心碰洒了水,然后一阵电火花后,张山就昏了过去。

等再睁开眼,就发现自己穿越到了一名前往鄄城县投奔亲戚的百姓身上,这个倒霉蛋在路上饿昏了过去,结果脑袋不小心磕在了石头上,就这样去了,让远在千年后同名同姓的张山穿越到了这里。

张山在清醒后全盘接受了倒霉蛋的记忆,也只得接受了这个现实,好在自己孤身一人,除了会在新闻上露个面,也没有什么需要留念的了。

然后就凭借着自己多年的网文阅读经验,开始尝试寻找自己的金手指,但是很可惜,并没有什么系统之类的东西回应他。

这可让张山傻眼了,要知道这可是东汉末年啊,动不动就灾荒,要不就是各路军阀互相攻伐。

无奈的张山也只能检查了一下自己的随身行李,运气不错,这段路暂时都没人经过,也没人捡走张山的行李。

可惜的是行李中本身也没什么东西,只有一个不知道什么动物皮缝制的水袋、路引木牌、一身衣物、一条长长的动物筋,不知道是什么动物的,还有几小块麻布和一点点被包裹严实的盐以及40来枚五铢钱。

最值钱的反而是原身携带的一把大弓,约有两米多长,比原身还高出一大截,但是只有弓却没有箭矢。

张山原来便是一名射箭爱好者,当即便细细观察了一番,那长弓弓臂极为厚实,张山估计厚度可能达到6厘米,而弓臂的宽度可能为8厘米,材质看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