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孟德喜欢猛将,公子也喜欢猛将,这是随根。随后笑了两声,指着正堂的方向,“孟德要知大公子如此,定会欣慰万分。那猛士某亦听说,己经请到府衙正堂,公子不如随某一同招待?”
曹昂听到这个,赶紧整理了一下衣冠,然后加拉着夏侯惇去往正堂,“既然相请,又独留客人,岂是待客之道?”
张山正在正堂中慢慢品尝着酒水,说实话,不咋好喝,不过他本来也不好饮酒,自然也就不会因为这个时代没有好酒而难受了。
喝了没两口,就看到夏侯惇带着一名年轻人转出了内堂。
张山赶紧起身施礼,夏侯惇摆了摆手,“壮士不必如此客气,某给你介绍,这位是曹兖州的大公子,曹昂”
曹昂上前扶起张山,“前日在市集得见壮士,本欲亲往相请,不料今日在此相见。”
“公子言重了,山本是乡野粗人,怎能劳烦公子亲去。当日不知是公子当面,多有失礼。”
不得不说,不论是刘备还是曹操,待人接物这些方面都没得说,曹昂作为曹操的长子,耳濡目染之下也是学得了几分精髓。
随后几人分别落座,闲谈了一会,曹昂和夏侯惇心中也有些奇怪。
张山没有师从,根据他自己说倒是跟着个先生认了点字,西书五经也的确不精通,但是言语之间又逻辑清晰,而且看事情也很是透彻,显得极有见地。
这让曹昂和夏侯惇有点摸不着头脑,就很矛盾。
但是从张山赤手搏杀猛虎的战绩来看,此人下限也能成为一个统领亲卫的校尉,战场上有这么一个猛人护在身旁,肯定很有安全感。
酒过三巡,曹昂端着一杯酒来到了张山面前,“张君,家父曹兖州忠君报国,志在恢复汉室,安抚百姓。如今,天下战乱西起,盗贼横行,民不聊生。时至今日,唯有英才辅佐,方能成就大业。我父深知人才之重,常言:‘不论门第,唯才是举。’望张君能与我父共举大事,辅佐汉室,为国家社稷出力。以张君之才,家父必定重用。”(这个时候的大事、大业可都不是争霸天下,那是纯反贼。这个时候的大事、大业是指帮助君主完成治理天下的伟大事业,安定国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国家的兴盛,以求通过自己的功业德行等名垂青史。)
在这个时期是二重君主制,第一重君主肯定是天子,而第二重君主则是自己举主或者征辟自己的人。
忠君报国在这个时期可不是口头说说,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时期的吕布为什么风评这么差,一个弑父弑君的人,谁敢用他。
所以张山有了一点犹豫,毕竟他也没有见过曹操,但是从曹昂的言行举止来看,家教肯定差不了,依此推测,曹操也差不到哪里去。
本来还是想见识一下刘皇叔的,奈何有缘无份。曹操长子如此优待自己一个乡野粗人,拳拳之心实难拒绝。
张山下定了决心,但是刚才的的犹豫被夏侯惇看在了眼里,“不知张君可是有什么顾虑?”
张山一拱手,“山乃是因投亲来到鄄城,蒙二叔收留山于此地,故而活命,然今山若投曹兖州而去,家中实在放心不下。”
这个时代对于孝道看得很重,就连当官都是要看你孝不孝顺,要么为什么叫举孝廉呢。
你可以没本事,但只要你名声好、孝顺,那就可能被征辟为官。
但是后期基本都是世家大族互相吹捧,养名自重,相互举荐。
所以张山说出这个,也是想要给二叔一家争取些待遇。他自己的待遇还要曹操定夺,但是自己二叔一家曹昂就能做主。
夏侯惇大手一挥,这都不是事儿,“张君不必担忧,待到张君见过孟德后,孟德自会有安排。至于近些时日,某亦会安排下面的人照料一二。”
曹昂也在闲谈中听说了青州兵侵扰百姓的事情,还又叮嘱了夏侯惇一定要带足补偿,安抚好受伤的村民。
张山当即对着曹昂深施一礼,“山乃乡野粗人,蒙公子错爱,亲来相请,山无以为报,定当竭力尽忠,以报公子大恩。”
曹昂将张山扶起,“家父仍在定陶驻军,月底才能返回,近日昂先在鄄城内安排一处宅院赠与张君,用以安顿家小。”
随后三人又喝了几杯酒,曹昂亲自把张山送到了门口。
张山返回高台村,和张冬说明了情况。
张冬也是为张山感到高兴,但是对于张山说的全家都搬进城中去住,张冬犹豫了。
这眼瞅着就要到秋季了,地里的庄稼还没收呢,张冬可舍不得就这么扔下。
张山也是考虑到反正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