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先生”来称呼,一是教书先生,二就是阴阳先生。教书先生教育后学,是文曲星下凡;阴阳先生主一家人的死生大事,通幽冥三界。教书先生传道授业,乡下人把后代的希望托付给他们;阴阳先生的本事也不少,四柱八卦、五行命理、画符念咒、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儒学、道学、阴阳学,样样都得懂。
教书先生负责乡下人的后代,阴阳先生则关照乡下人的今生,大到死生之事,小到破土伐木。一个村子一个阴阳先生,这是几千年的传统,代代相传。这阴阳先生跟胡叛这种道士还不一样,他们算是一种传承。
据说陕西那边曾经有两个阴阳先生,一老一少两父子,二人在周围十里八乡都有些名头。老阴阳年逾七十,圆脸宽额,身材高大,须发尽白,但看上去精神抖擞,逢人总是满脸笑意;小阴阳很斯文,看上去有点书生模样。
老阴阳做了一辈子风水师,亲手安葬了村里过去几十年中每一位魂归天外的乡亲。及至晚年,自觉体力大不如前,便把村里几百户人的“死生之事”托付给了自己的儿子。除了替人安宅、画符,阴阳先生大多时间还是跟死人打交道——若有人家遇着丧事,主事的人不等死者咽气,就得紧着脚步去请阴阳先生过来。
阴阳先生和前来报信的人打过照面后,便让事主先行返回,自己则不紧不慢,准备安葬死者的一应用度。事主们也不在阴阳先生家里逗留,一来这里阴气颇重,一般人受不了;二来乡下人都相信,阴阳先生会一门“鬼抬轿”的本事,一张灵符,便能使唤几个小鬼为自己抬轿引路——他们不比凡人,通常不走土路,“飞”在空中,比凡人快得多。
但凡丧事,阴阳先生都是赶在一天的傍晚才动身到事主家里。照乡下人的说法,小鬼们怕光,白天阳气太重,只等太阳落山,阴气上浮,小鬼们才敢出来听阴阳先生使唤。小鬼们不走干路,也不见生人,脚不离地,抬着阴阳先生绕开村子,在没人的山路里奔走。
听上去荒诞不经,但也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其实胡叛说他也能搞定这个,只是怕道士的小鬼多,但是他们不太怕阴阳先生,常来常往的,所以请得更容易点。可照旧,小鬼们也捡着软柿子欺负,阴阳先生也常常成为他们欺负的对象。
据说民国时候某一年,东北村里一位老人早起到山里采药,发现一位相识的阴阳先生被高高地困在一棵大树顶头。村里人都说这是小鬼听到公鸡打鸣,扔下“轿子”自己跑了,把阴阳先生一个人丢在了半空。那位阴阳先生被解救下来后,只是拍干净身上的尘土,双手握拳,向大家道一声谢,转身又继续赶路。所以其实小鬼们——也是见人下菜碟。
尽管这么多年来,很多人未曾见过阴阳先生驱使小鬼腾云驾雾,但阴阳先生安葬死人,画符驱邪的工作依然红火。关中西部是周秦故地,周人和秦人对死生之事看的很重,丧葬之礼规矩纷繁复杂,场面庄重肃穆、讲究很多。若没有一个手艺过硬、口碑响亮的阴阳先生来主持事宜,葬礼十有八九得乱套,到了给主家留下一个不孝不敬的口实。
阴阳先生一般会让家里人们烧热水、备好干净毛巾,招呼子女们给死者擦干净脸面,按规矩尽快穿戴好寿衣;又让人帮忙卸一扇门板,在厅堂中央摆放妥当。做法的时候也类似道士们,从包里摸出一张符咒点燃,右手摇着铜铃,呢喃起咒语,示意让家属把穿戴整齐的死者从炕上抬放到厅堂的门板上面,头朝东、脚朝西,阴阳先生会一边指挥,一边神色庄严地念咒摇铃。
一切安排妥当,先生收住铜铃,拿出一张苫脸的麻纸,盖在死者面门,又扯一尺麻绳,套紧死者的脚脖子,至此,死者才算是“寿终正寝”了。主家人这时候要给“阴阳先生”敬茶倒水,等待吩咐后面事宜。阴阳先生招呼着布置灵堂,有条不紊地掏出毛笔,摊开一张白纸,先写“讣告”,再写一张灵位,最后折一张“出彩”的“引魂幡”,写上咒语文字,一齐交给主事的人。
一张贴在家门外,一张立在厅堂中央,把引魂幡升到灵堂最顶头。负责报丧的人看见引魂幡后,按照“讣告”上的内容,倒夹一把黑伞,就开始奔赴往四邻八乡去了。
安置好灵堂,孝子们带着阴阳先生前往墓地。阴阳拿出罗盘,参照八卦太极图、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估摸一遍善恶吉凶,选择一个“风水”好的山向,勾出穴位,插上五色旗,让打墓的人抓紧时间破土动工、布置阴宅。
阴阳先生忙完了这一系列的复杂事务,还要负责主持入殓仪式。整个“丧礼”中,“入殓”是最隆重、最要紧的仪式。生者与死者的“生离死别”也往往出现在这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