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信息量有点大,看来知青们在柳湾村不大受欢迎呀。
终于聊到混混这个话题了,郭攸宁两人将下午的遭遇说了一遍。
李婉柔撕着菜叶子,担忧地问:“他们真有老大?厉害吗?”
萧知青没想到她们才到,就惹上了这些臭虫。
叹了口气道:“听说有个很厉害老大,不是我们大队的,见过的人也很少,不过关于他的传说倒是挺多:什么一拳打死野猪、轻松搬起五百斤的大磨盘……
听你们描述,你俩遇到的应该是二狗子和小兴子,他们一伙的还有三癞子和胖球,这几人也就敢口花花膈应人,做一些偷鸡摸狗、投机倒把的事。
真祸害人还是不敢的,毕竟有大队长、民兵队在上面镇着。”
郭攸宁听后心里反而踏实了,老大的传说里全是武力值厉害,并没有他霍霍人的事迹。
三人聊着聊着蔬菜全处理好了,想了解的事也了解得差不多了。
洗好后,交给大厨黄桂花,郭攸宁就绕着知青院转悠。
没多久饭菜出炉,大家围桌而坐,西条长板凳坐不下十一个人,三个小马扎又上阵了。
大家坐下后,发现还空着个位置,哦,我们的娇娇女彭华还在睡觉。
老知青们望着桌上的豆角炒腊肉、芹菜炒腊肠首咽口水。
那切得薄如蝉翼晶莹剔透的腊肉片,和散发出异香的腊肠颗粒,勾得他们肚中的馋虫躁动不己。
萧知青催促道:“缺了谁?快去喊来,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
廖翰杰望向郭攸宁,“麻烦你去喊下彭知青,女生宿舍我不方便进去。”
黄桂花接话:“蒸饭时喊过,她说不吃,我看还是别打扰她睡觉。”
啧,真是小肚鸡肠呀,还在计较彭华半睡半醒时不好的态度。
廖翰杰知道大小姐的性格,既然这样就不用等了。
老知青们巴不得她不来,这么好的肉,别人多吃一口,都觉得自己亏得慌。
大家很饿,端着饭盒,就着好菜狼吞虎咽起来。
郭攸宁也吃得很香,黄桂花别看人不咋的,但做菜的手艺很讨喜。
郭攸宁自认厨艺不错,在她这也甘拜下风,光这刀工就比她强。
在缺少调料的情况下,还能做出好吃的菜肴,火候的掌握定是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饭过一半,萧知青开始讲话,“欢迎各位新知青加入,我叫萧一笑,是本省人,是这个点来得最早的知青,当然不是大队里年资最长的。还有不少来得更早的,己跟村里人结婚生子了。
在这里要感谢郭知青提供的腊肉、李知青提供的腊肠,让我们尝到了久违肉味,谢谢!
共住一座屋,同吃一锅饭,以后就是一家人,大家自我介绍一下。”
接下来众人边吃边聊,郭攸宁认识了另外两个男知青,两人都来自冀市,一个叫赵成功,一个叫李云风,跟黄桂花是同一批知青。
一顿饭吃得很是融洽,希望往后也能和谐相处。
饭后,萧知青询问道:“你们几位新成员,是单独开火还是像今天一样跟我们一起搭伙?这里只有一套锅灶,单独开的话得轮班做饭,你们商量一下。”
几人凑在一起嘀咕了几句,意见一致,“搭伙”。
结果在萧一笑的意料之中,他也很乐意他们搭伙,不是高尚地想照顾新人,而是见他们出手大方,衣着不凡,除了王林穷酸一些,其他人条件都不错,也许能给他们老知青带来些好处。
他笑着说:“欢迎你们加入!只是大家庭人变多了,做饭、打水、捡柴火这些事情就得重新分工,咱们来好好合计合计。”
大家商量了一阵,六男五女分工如下:
女生两两一组负责做饭,刘知青和黄知青一组,郭攸宁和李婉柔一组,彭华和廖翰杰一组,没办法谁让他俩青梅竹马呢,挪过来用用。
男生分成两组,老知青三人一组,两个打柴,一个挑水;顾卫国和王林一组,一个打柴,一个挑水。
秋收快到了,离过冬也不远了,柴火得慢慢存,越多越好。
这样的组合女生稍微轻松些,三天轮一次,男生得两天轮一次。
但一日三顿,比打柴挑水繁琐,所以工作量其实差不多,还算公平。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夜幕降临,众人准备回房时,彭华出现了。
看到桌上的空碗,捂着“咕咕”叫的肚子埋怨,“翰杰哥,吃饭怎么不喊我?有给我留吗?”
众人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