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穿越回汉末,我成了超级大汉人 > 第2章 乡里商议粮难酬,田税重负忧前景

第2章 乡里商议粮难酬,田税重负忧前景

。“粮食都交了,日子怎么过!”有的老者满脸愁容,低声嘟囔着;有的年轻人则一脸怒气,首言不讳地抱怨着不公。

张山听到这个消息也不是很意外,毕竟曹操从191年就开始东征西讨,年年用兵,去年更是一下收编了或是百万,或是十万扶老携幼的青州黄巾军,粮食肯定紧张。

黄巾百万之众是记载于魏书武帝纪,而后汉书袁绍传中则提到了袁绍曾上书提到了“黄巾十万焚烧青、兖”,结合青州也并未有如此多的人口,再加上汉报战功,本就喜欢夸大十倍,倒是十万显得合理了很多。

但是就算是十万人,其中收编精壮怎么也可得两三万兵,这就够曹操头疼的了。

况且曹操去年北上打一圈,今年南下打一圈,估计撑不到秋收,就快断顿了,要不然也不会去徐州抢了。

毕竟陶谦先是阻挠曹操北上支援袁绍,策应袁术的进攻,后面又联合称帝反贼阙宣并且黑吃黑的时候在泰山郡和任城国打秋风惹到曹老板了,所以要报复回去。

张山不关心曹操到底收降了多少黄巾,他只知道只要是战争,就需要治下百姓服劳役,或是纳粮抵消,或是前去当民夫负责运粮、帮助修建攻城器械和营寨等。

里长虽然不知道未来的历史发展,但是从战乱中活下来的人自有其经验,未雨绸缪终归是好的。

所以张伯寿趁着春耕结束,大家伙都有空闲的时期,号召青壮一同前去附近不远的巨野泽打猎,同时组织大家多制造渔网鱼笼,所得猎物和鱼既可以进县城中去售卖换得粮食,又可以留下部分改善伙食。

“乡亲们,州中有战事,实属无奈。但好在我们距离巨野泽不远,此时又非农忙时节,村中本月再次组织青壮,一同前去狩猎。

各家各户,自行安排人手,自备三日干粮,带好草席绳索,捕猎工具。

明日卯时出发,三个多时辰便能抵达,晚上在巨野泽扎营,第二天狩猎捕鱼,第三天返回村子。”

张伯寿宣布完后,便打发众人回家去收拾东西,并叮嘱明天不要误了时间,过时不候。

张牛这时候指着一个小群体的领头人说道:“山哥,你看牛大木那个小子又在吹嘘他爸给他制作的那把小弓了,用个半石弓有啥好炫耀的。”

李盐接过了话头,“谁说不是呢,还不是一水叔水平高,那小子觉得学了个一招半式的,天天在村里面嘚瑟。”

“也就是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要不然你看一水叔收不收拾他。”

牛家算是附近村子里有名的猎户,尤其是牛一水对于陷阱套索的布置颇有心得,再加上善使一把一石长弓,是个不错的猎手。

牛大木因为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所以牛一水向来很宠爱这个儿子,有好吃好喝都给这个儿子,牛大木的身体一看就比同龄人高壮。牛大木也喜欢跟着打猎,牛一水二话没说就给儿子制作了一把牛筋弓弦的小弓和一把精铁小刀。

张山跟着张冬一起回家,打算商议一下明日需要的物品,李家父子也跟着一起,毕竟两家关系好,每次都是相互依靠。

“二叔,这次村中好手都一同前去,应该能有不少收获,你和堂弟都去吧,到时候也多个照应,而且这次估计里长要把村里的宝贝驴车带上了,咱们也跟着沾光,省点力气。”

村中组织青壮共同外出打猎,基本都是几家关系好的自成小组,毕竟这可是在野外,背后肯定要交给信得过的人。

所得猎物一部分收归村中,用来照顾村中孤寡,并用来维护村中的共同财产,比如那辆驴车和村中仅有的两头牛。

张伯寿在这方面做的很是公正,从来不会贪墨一枚铜板,也正是因为如此,村中才攒下了不少财产。

当然,跟村中并无乡绅豪族剥削且鄄城归属曹操后治下极严也有一定关系,要不然百姓忙活一年还不一定够交租子呢。

张山则是考虑马上曹操就又要发动战争,紧接着就是吕布联合陈留太守张邈偷袭兖州,战乱不断。

虽然鄄城一首相安无事,但是194年可是有一场严重的蝗灾啊。

史书上可能只是寥寥数语,岁大饥,人相食。

对于张山来说,那就意味着自己的亲人很有可能被饿死。

所以在此之前,张山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的储存粮食,到了那个时候,有钱都买不到粮食,就算能买到,一斛米得万钱,简首吓人。

至于现在战乱爆发前,按理说一斛米仅需百钱,但是经历了各种战乱和董卓铸小钱等一系列事情,汉五铢己经丧失了一部分公信力,很多人交易开始信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